第2269章 经济与党争(卅二)大明皇家兵工厂(2 / 2)

加入书签

那是当然,文官朝廷防宦官如同防火,岂能把一个要与京华兵工并立的超级兵工厂交给宦官管理?那比杀了他们还不能容忍。

修路当然是个办法,毕竟你要是能在这些地区按照秦直道的标准把道路修得四通八达,那肯定会大大降低运输难度,至少比过去好得多。可问题在于,修路不是件容易活啊!

不要说今天卖不掉可以明天卖,今年卖不掉可以明年卖。这种话属实有些外行了,因为“库存”是会有成本损失的——库房、库管、养护、折旧,哪哪都是成本啊。后世那些大企业为什么疯狂内卷库存周期,就是因为越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库存每减少一天,就会降低很多成本。

如果跳出“省域”视角,还会发现诸如湖广南部(这里实际上指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等等地区,实际上都是长江与珠江航线难以连通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加起来其实也有至少两个省的规模。

可是这样大规模的修路需要多少劳动力?朝廷管得起几百万人的饭吗?别做梦了,显然管不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高务实把组织当地修桥铺路作为“荣爵”授予的重要标准之一,无他,因为当地士绅还真有能力在本地搞一些基建。

不过话是这么说,可大局势还是不容乐观——南方好办,北方难办啊。火车这玩意儿在原历史上可是1804年才发明的,而且发明之后又等了几十年才突然爆发式发展,所以高务实现在根本不指望能搞出这玩意来。

高务实在国家层面的改革,本质上就是新创造一些合理利益,然后让统治集团把目光转移到这一块新利益之上,慢慢放弃以往的不合理利益,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大明朝的特点摆在这儿:朝廷穷得老鼠看了都直摇头,但是民间士绅那是真有钱。你不去想办法让这些士绅把这些钱花出来,反而始终要求朝廷勒紧裤腰带去大搞建设,那不是舍本逐末还事倍功半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