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9章 宫里宫外(卌二)摇光出鞘(2 / 2)

加入书签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劳而被授予官职,称为任子之制。明初沿袭这个制度,规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让一个儿子承袭其俸禄。后来,请荫的门槛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请荫。

此外,皇帝有时特降恩旨,让某些官员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不限官员品级,这些学生被称为恩生。这个恩生制度是从建文元年开始出现的。

与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来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为贡监和举监。举监是指送入国子监补习的会试落第的举人。贡监则是指贡生入监,贡监分为四类,分别是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太祖时期,贡监主要是指岁贡。

不过,这都和高务若无关,因为他入国子监走的是恩荫,而之所以去国子监,本质上也就是拿个“文凭”——监生。

刚才其实已经说了,有明一代的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这四种监生的地位和对朝廷的重要性当然是不同的,举监为贵,贡监次之。这两类都会被看做有一定本事、一定前途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学问底子都不错,将来还是有机会高中进士的。

后两种里头,荫监为贵,例监为贱。两者其实一般都会被认为没什么本事的家伙,读书方面基本没什么前途。至于为何荫监还能“为贵”,那自然是因为这种人大抵会有个好爷爷、好爸爸,亦或者其他身居高位、卓有功绩的家中长辈。

至于例监……您一个花钱买文凭的就不要考虑什么“人皆敬之”的事了。毕竟大明朝的官场首先讲考试成绩,其次讲门第出身,您老两项都不沾边,只有满身铜臭,那还说个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