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轨道货车,何为第一生产力?(1 / 1)
第416章 轨道货车,何为第一生产力?
「农业乃国强之本,商业乃国富之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顾此而失彼。」
「商人重利不事生产,此乃商之弊也,重商则会废农,故而想发展商业,必须要使农业强盛。」
「农业强盛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只有在百姓们有饭吃丶吃得饱饭的情况下,商业才能繁荣。」
「所以朕首先要与仲达和孔明你们说的就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发展技术。」
刘协目光炯炯地对二人说道。
他今天要与司马懿和诸葛亮谈论的是大汉未来要走的道路,以及发展方向。
但司马懿和诸葛亮闻言却面面相觑。
提高生产力?发展技术?
这是他们前所未闻的新鲜词汇。
司马懿有些尴尬地问道:「恕臣愚钝,敢问陛下这生产力和技术……作何解?」
「很简单。」
刘协笑了笑,耐心地向二人解释道:「拿织布举例,一匹布长40尺,幅宽2.2尺,一个熟练织工一天可以织布一匹左右。」
「但在朕发明出建安机之后,这个速度就被提高了数倍,织工花费同样的时间能够织出更多的布匹。」
「这就是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织造技术提高,所以生产速度也随之提高。」
刘协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
他所制造出来的建安机对于这个时代的纺织业来说就是降维打击,大大提高了布匹的生产速度。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
诸葛亮恍然大悟,接着反问道:「陛下的意思是通过发展技术来提高粮食的产量,保证农业的稳定?」
「是极!」
刘协微微颔首,并且笑道:「诸如水车丶筑堤丶建安犁丶引渠灌溉,这些都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
「不过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进行钻研,实现粮食产量的大增。」
「比如朕就在梦中得高祖所授的《天工开物》中提到过一种大棚种植的技术,在冬天都能种出寒瓜;还有一种名为红薯丶土豆的作物,亩产可达到三十石以上,可代替小麦作为主食。」
刘协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双双震惊。
在冬天种出寒瓜丶可代替小麦而且亩产三十石以上的作物……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他们都听说过天子梦中得高祖授《天工开物》的传言,而且建安机丶建安犁也是实实在在造出来的东西,所以即便感到很难以置信,但也没有质疑。
「陛下,不知这土豆丶红薯是什麽作物?何处可以寻得?」
诸葛亮语气略有些急促地问道。
要是大汉能有这样的作物,那不知可以少饿死多少百姓,让多少人活命!
刘协略有些遗憾地摇头道:「我大汉境内并无这两物,它们皆在海外,等天下一统后朕自会派人出海去寻。」
他何尝不想把红薯跟土豆找到,但奈何情况不允许,大汉现在没有实力组建远洋船队。
诸葛亮闻言也扼腕叹息。
刘协接着道:「朕只是给你们举例子罢了,朕想告诉你们的是发展技术乃重中之重,这也是朕成立冶造局的目的之一。」
「工匠之艺从来不是奇淫巧技,在朕看来它的价值超过千万丶亿万黄金!」
「高明的冶铁技术可以打造出更强大的刀刃丶更坚固的甲胄,让我大汉将士免去了无数牺牲。」
「农商能使国家富庶,但是技术则能让国家强大!」
「朕再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紧接着刘协又对一旁侍奉的郭女王吩咐道:「把东西给拿上来吧。」
「是,陛下。」
郭女王低头退下,不久后又再度返回,将一迭厚厚布帛拿了过来,然后在一旁的地面上铺开。
「这是……」
看见布帛上的内容,司马懿不禁微微有些吃惊,因为这赫然是一副囊括了大汉两京一十三州的地图!
不过与普通地图有些不同的是,这份地图上用红色颜料绘制了一条条细细丶就像是蛛网一般的脉络,将大汉各州都联通在了一起。
诸葛亮率先问道:「陛下,这份地图上的红色脉络代表着什麽?」
刘协微微一笑后说道:「这是路线图……不过准确的说,这是朕日后打算在大汉全境铺就的轨道路线图。」
「轨道路线图?」
诸葛亮皱起眉头,有些疑惑。
而刘协也没有过多的解释,直接从郭女王手中接过另外一沓图纸,分别递给诸葛亮和司马懿。
两人接过后仔细看了起来。
图纸上倒没什麽稀奇,只不过绘制着一辆马车,但这辆马车看起来与寻常的马车颇有些不同。
仔细看去,车轮是向内凹陷的,而且马车后面还连接着好几节车厢,于寻常马车大不相同。
「这叫做火……嗯,货车。」
「对,轨道货车。」
刘协改口说道,「这是朕让冶造局所研制的一款特殊马车,只要搭配铁轨使用,就能日行数百里。」
「至于铁轨是何物,你们可以看看下一张图纸。」
鉴于冶造局目前的技术水平,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产物是做不到的,刘协自己也不擅长工科方面的知识。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研究铁路轨道,让特制的马车在上面行驶,以达成提高运载速度的目的,以后技术进步了再替换也不迟,反正轨道留着肯定是有用的。
嗯……有点梦回大清的那味儿了。
司马懿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马车日行数百里?这丶这怎麽可能?」
骑马日行百里并不不稀奇,只要是骑兵中的老卒都能做到这一点,八百里加急最低要求就是日行百里。
可是马车日行百里就有点太不可思议了,这根本不是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这代表着马车的速度将比水路还快!
水运的快慢与否取决于河道,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根本没办法水运,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渠,建立水路。
而陆路的快慢则完全取决于道路是否通畅与平整,两相比较之下,造路肯定要比挖河来得方便。
「不,这完全有可能实现。」
和司马懿不同,诸葛亮敏锐地从这两份图纸中看出了端倪,这样的车轮搭配上这样的轨道,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只不过……陛下想在我大汉境内铺设这样的轨道,那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以我大汉目前的国力远远做不到。」
诸葛亮摇了摇头,虽然他觉得这马车和铁轨很不错,但铺设起来耗资太恐怖了。
刘协淡淡笑道:「朕并不是打算眼下就铺设铁轨,朕只不过将这个设想告诉你们罢了。」
「而朕之所以给你们看这些,是想让你们进一步理解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假若这些铁轨在我大汉境内铺设完成,那如果我大汉某地发生天灾,但它将各地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并且迅速送往受灾地,百姓又怎会恐慌?」
「若发生战事,后勤粮草的运输也不再那般艰难,军队也能更快前往支援。」
「此外各地商贸开展皆会便捷许多,南北两地的往来也会更密集,好处简直数不胜数。」
刘协说着伸出右手,紧紧攥成拳头,沉声说道:「这,便是技术的力量!」
刘协的一席话,简直为诸葛亮和司马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因为他们此前从没有这样的概念。
谁都知道技术重要,但他们对于发展技术的认知太过片面了,而刘协刚刚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归纳和总结。
研究发展技术对农业丶商业丶军事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更能提高生产力。
「可是陛下,发展技术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您还没说该如何农商并举。」
「因为即便农业因为技术提高而繁盛了,但商业发展过快也会对农业造成影响不是吗?」
司马懿询问道,他觉得有些跑题了。
或者说这才是他比较关心的问题。
刚刚刘协在说的都是如何提高生产力,却没有说到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行农商并举。
刘协竖起一根手指,说道:「第一,支持发展贸易,大力推进民间商业活动,放宽限制,但同时提高商税的徵收。」
「第二,着重外部贸易,即丝绸之路,通过贸易从他国赚取财富。」
「第三,用收取的商税成立农业补贴基金,保护普通百姓的利益,同时与推行一系列的利农政策。」
「第四,由朝廷进行调控,出台严苛法律丶调节粮价,不使商人独大,从而破坏农业延续性。」
「孔明和仲达觉得如何?」
刘协不紧不慢地说出自己对于农商并举的看法,接着笑着向两人问道。
虽然只是一些比较粗陋的想法,但他也不是立刻要全盘推行,需要经过不断尝试然后进行查缺补漏。
今天提出这些主要是为了跟司马懿和诸葛亮讨论,赢得他们二人的认可。
司马懿听得入迷了,闻言回过神来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毫无问题,陛下所言乃真正的千古国策!」
「若能顺利施行,达成农商并举,我大汉的国力必将强盛到一个空前的地步!」
司马懿的语气里有着难掩的激动。
不管实施起来有多难,可一旦成功的话,的的确确会让大汉的国力暴涨!
他之前怎麽就没想到呢?
农和商与朝廷为何一定要互相独立,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丶互补的存在,谁都不能少了猜对。
贸易起来了商人就富了,交给国家的赋税自然就多,哪怕国家拿其中大半去用来补贴耕种的百姓,依旧能剩馀很多。
而农民得到了利益也就安稳了,毕竟有国家的补贴还有朝廷作为后盾。
农民安居乐业,安心耕种,按时上交赋税,国家又怎会没钱,怎麽不强盛?
这完全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商人追求利益和地位,农民追求安稳,国家要钱来发展军事和提高国力丶完善百姓福利制度,三个需求一下满足!
「孔明为何不言?」
看见司马懿这般激动的模样,刘协不禁笑了笑,但他很快又发现诸葛亮皱眉不语,似乎是在沉思些什麽。
诸葛亮收敛思绪,沉默片刻后才说道:「陛下考虑的是朕周到,但唯独有一点不太妥当。」
司马懿听到这话顿时不高兴了,冷哼道:「那你倒是说陛下所言的这几项国策,有哪些地方不妥?」
他看不惯诸葛亮什麽都要反驳的做派。
好似不反驳就不能显得自己聪明一样。
诸葛亮瞥了司马懿一眼,平静地吐出了两个字:「世家。」
司马懿的表情微微一滞。
刘协也随之沉默了。
诸葛亮接着说道:「陛下的想法无疑是好的,但施行起来未必就能如愿以偿。」
「当初陛下推行拓荒政策,本意是朝廷给百姓让利,但最终的结果如何?」
「世家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大量优质土地,真正落在百姓手上的十不足一。」
「因此,陛下刚刚说的那些国策也是如此,即便眼下讨论得再如何完备,到最终施行下去的时候,终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
诸葛亮的话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这回司马懿没有再继续说话,因为这个话题过于敏感,他不好亦不敢多言。
因为他也是世家阶层的一份子,当初侵占土地之事他司马氏也参与了其中。
难道他不明白不能参与进去吗?
他当然明白,只是他没法阻止。
桌案上的菜已经冷了,刘协放下手中的筷子,起身说道:「朕吃好了,先去歇息片刻,两位爱卿慢慢吃。」
说罢便径直离开了偏殿。
目送天子离去,司马懿忍不住瞪了诸葛亮一眼,说道:「陛下与我等商定国策,你非要说这种扫兴的话吗?」
诸葛亮轻轻叹道:「有些事是不得不面对的,与我说不说无关,难道我不说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国家大事,并非儿戏。」
「你且慢慢吃吧,我去处理政务了,今日还有许多政务没有完成。」
诸葛亮说着起身向宣室走去,只留下表情阴晴不定的司马懿。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