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荀谌:冀州世家来投,这礼物陛下满(1 / 1)
第158章 荀谌:冀州世家来投,这礼物陛下满意否
太守府议事堂,公孙瓒懵了,愣在原地怔怔的看着贾诩。
这位声名赫赫的汉室奸臣,竟当着他的面宣读圣旨?
天子即便有圣旨下达,怎麽也不该由他来宣旨才是啊。
「幽州牧公孙瓒接旨!」
见公孙瓒没有动静,贾诩表情肃然的加大声量重复了一遍。
「文和,你手上所拿,当真是圣旨?」公孙瓒满脸质疑的问道。
且不说贾诩这传旨之人的身份是否有问题,可他手上所谓的圣旨,分明是从衣服上扯下来的一节布料啊。
「假传圣旨乃欺天之罪,在下岂敢担此罪名!」贾诩断然呵斥,一展手上的衣带诏,再一次重重的说道:「幽州牧公孙瓒接旨!」
公孙瓒见状,意识到了可能真的是圣旨。
否则在他的地盘,贾诩即便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假传圣旨蒙骗他。
将满腹的疑惑暂且放下,公孙瓒恭敬的行礼。
「臣公孙瓒恭闻圣言!」
公孙续丶公孙范以及赵云,对跟着公孙瓒一起,向着圣旨行大礼。
贾诩站直身体,朗声念道:「制诏御史: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袁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
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当念江山社稷之飘摇,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汉室!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三年春二月诏。」
圣旨念完,贾诩立刻上前扶起公孙瓒,并将衣带诏交到他手中。
公孙瓒仔细看了两眼手上的衣带诏,满脸震惊道:「文和,这……这竟是陛下洒血而书!」
一旁的赵云光听圣旨的内容,便已气的剑眉倒竖,双眼通红。
此刻听公孙瓒一说,连忙凑过去看了眼。
见到那圣旨上以血书写的文字,顿时怒火中烧,忍不住咬牙切齿的大骂:「袁贼!安敢如此欺压天子!」
贾诩讶异的看了眼赵云,不曾想这公孙瓒麾下,竟真有心怀汉室的忠义之士。
叹了口气,对公孙瓒说道:「这衣带诏,确为陛下洒血而书。想必易侯此刻心中满是疑问,在下定一一解答。」
公孙瓒立刻问道:「陛下的圣旨为何在文和手中?」
贾诩仰着头,一派汉室忠臣的模样,傲然道:「天子落难,困于邺城。在下明面上投了袁贼,实则早早便效忠了天子。袁熙杀弟囚父,亦是在下促成,为的便是使陛下脱离袁贼挟持。」
「此番前来幽州,便是辅佐易侯发兵南下,攻克冀州,解救天子。」
公孙瓒听罢,还是不敢相信。
汉室忠臣?这与贾诩这麽多年来给人的刻板印象相差甚远。
「易侯请看,这里有传国玉玺的落印。」贾诩指着衣带诏上的玺印说道。
公孙瓒立马低头察看,的确与他之前受封易侯的玺印一般无二,确是传国玉玺落印,心中也便信了三分。
贾诩又道:「前些日子在下抵达幽州,与易侯阐明邺城局势。今日易侯请在下前来,想必心中已有决策了吧?」
公孙瓒点头,一脸正色的说道:「天子落难,本将军身为汉臣,岂能坐视不管?」
「本将军决定发兵三万攻打冀州,不破邺城,势不回转!」
「文和若有良策,不妨说来。」
他也不管这圣旨是真是假,他需要的就是一个大义。
如今贾诩亲自将大义送上门来,他出兵冀州便算师出有名,能理直气壮的大声喊出清君侧的口号。
更何况袁绍被囚禁,邺城局势动荡,对他而言简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此时若不发兵,等到袁熙彻底接掌了袁绍的势力,或是袁绍脱困,必然又会率大军攻来。
贾诩哈哈一笑,道:「易侯无愧汉室忠臣之名!我有三策,可助易侯大破冀州!」
「三策?」公孙瓒瞬间瞪大了眼睛,急忙亲自安排贾诩落座,「快快快,先生且坐下详细说来。」
不知不觉,他口中对贾诩的称呼变成了先生。
以往打仗,都是一群武夫凭藉着自己的经验来打,时常陷入袁绍谋士的计策当中,吃了不少的大亏。
而今有号称「算无遗策」的毒士贾诩相助,并且一张口就是三策,怎能不让他欣喜若狂。
这种玩脑子的仗,他做梦都想打啊!
见公孙瓒激动的模样,贾诩心中冷笑。
衣带诏的确给了他一个出兵攻打冀州的名分,可更多的却是束缚。
用陛下的话来讲,那就是道德绑架。
这圣旨不接没事,了不起对外宣称不知圣旨真伪。
可一旦接下,便被绑架住了,在世人眼中他就是陛下的臣子。
日后若不尊陛下的号令,那便是反覆无常的小人,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大汉逆贼。
约莫一个时辰之后,贾诩详细的给公孙瓒讲完他的破冀州三策。
公孙瓒听完之后,抓着贾诩的双手欣喜若狂道:「得先生相助,胜得十万大军!」
贾诩微微一笑,默默的将手抽了回来。
时常被刘协攀住的双手,此刻被公孙瓒抓住,他只觉得别扭。
「先生且回去好生休息,本将军这便召集众将好生商议讨伐袁绍之事。」
人的名树的影,以前公孙瓒就知晓贾诩的本事,如今听完破冀州三策之后,更是拍案叫绝。
公孙瓒说着,又对一旁的赵云说道:「子龙,你送送先生。」
「诺!」
赵云领命,将贾诩送去公孙瓒为他安排的一处院落。
「我见足下仪表堂堂,姿颜雄伟,又听易侯唤你子龙,可是常山赵子龙?」
进入厢房之前,贾诩问道。
「伱认识我?」
赵云皱了皱眉,贾诩劣迹斑斑,即便刚才所献之策令他深感佩服,但他依旧对贾诩的印象非常不好。
贾诩摇了摇头,晃动手中羽扇,又上下打量了一番赵云。
「陛下曾言,易侯麾下有一小将姓赵名云字子龙,可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今日一见,子龙果非常人。」
「陛下竟知晓我?」赵云瞪大双眼,一股自豪感从心中油然而生。
看着略有激动的赵云,贾诩微微一笑,「陛下曾从是荆州牧刘备口中得知子龙,又在袁绍攻打易城之时,亲眼见到子龙的勇武。回宫之后,便写下十四字评语。」
得知天子有十四字评价,饶是以赵云的心性,此时也难免有些失态,问道:「还请告知,是哪十四字?」
在赵云期待的目光当中,贾诩缓缓说道:「一片赤胆平乱世,手中长枪定江山。」
赵云听罢了,并未如贾诩所想的那般兴奋和激动,反而一脸羞愧难当的模样。
「云未立半寸功绩,如何当得起陛下如此评价。」
贾诩见状,对赵云的评价瞬间拔高。
心中感慨陛下不愧是太祖高皇帝的后裔,这识人之明当真是与生俱来的吗?
感慨之后,又道:「此战破冀州,便是子龙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赵云眼神坚定,斩钉截铁道:「袁贼倒行逆施,以致天子蒙难。云定奋力杀敌,解救天子!」
天子的十四字评语,赵云自觉如今远远配不上。
他心中暗暗发誓,此生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去拼搏。
为陛下平定乱世,光复大汉。
……
邺城,荀府。
荀家在冀州世家当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荀氏出自曹操的大本营颍川。
可荀家的核心人员,也就是所谓的荀家八龙,却各投他处。
荀彧丶荀攸叔侄俩在许县为曹操效力,是曹操最为倚重的两大心腹。
而荀彧之弟荀谌,却在邺城为袁绍效力。
曾有人曾向袁绍进言,说荀谌乃曹操安插过来的内应,让他小心提防。
可袁绍对此压根不理会,依旧对荀谌委以重任。
这简直就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典范!
此刻,荀府的堂前,满满当当坐满了人。
冀州有头有脸的世家大族,都有家主或族老在此。
即便是中山甄氏,也不例外。
逢家丶郭家丶辛家被袁熙灭了满门,这血腥手段,让这些世家大族惶恐不安,生怕哪一天就轮到自己头上了。
尤其是沮授丶田丰以及审配背后的家族,更是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众人到齐了之后,沮授之弟沮宗急不可耐的问道:「友若,二公子杀性太重,我等该如何处之!」
今日便是由他牵头,召集各家来荀府议事。
若不商议出个对策来,心中始终惴惴不安。
坐在主位上的荀谌心中早有对策,却没有第一时间说出来,而是扫了眼惶恐不安的众人,反问道:
「眼下城内谣言四起,传言二公子杀弟囚父。诸位以为,孰真孰假?」
沮宗不假思索道:「我以为辛毗不会无的放矢,二公子杀弟囚父,十有八九为真。否则他为何挟持我大哥一家人搬去大将军府?」
审配的侄子审荣附和道:「不错,逢纪与我叔父向来支持大公子袁谭。逢纪又岂会成为三公子挟持大将军的同党?这压根就说不过去!」
「依我看,辛毗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传出那般消息。其目的绝不是单纯的毁坏二公子的名声。」
听了两人的分析,在家的世家大族代表人,全都点头表示认可。
袁熙所做的事情,只要有人挑开了,就很难瞒下去。
除非袁绍出面,公开为他澄清。
可问题就在于袁绍久久不露面,旁人想要登门求见也被袁熙以身体不佳为由推辞。
荀谌点了点头,说道:「方才二位所言不无道理。诸位来我府上,无非是寻求一个心安。」
「当下局势扑朔迷离,不到最后关头,谁也不知真相究竟如何。」
「我有一些浅见,说与诸位听听,是否采纳,诸位可自行斟酌。」
在场众人闻言,全都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竖起耳朵做倾听状。
荀谌站起身来,背负双手在堂前踱步。
「如今,摆在诸位面前,无非有三条路可走。」
「其一,尽一切可能面见大将军本人,倘若大将军果真被囚禁,那便将大将军解救出来。」
「其二,投靠二公子。」
「其三,寻求天子庇佑。」
各大世家的家主和族老听到荀谌给出的三条建议,纷纷沉思了起来,在心中琢磨其中的利弊。
过了约莫一盏茶时间,沮宗开口说道:「解救大将军,充满危机,一但被二公子发现端倪,我等的下场便如逢家丶郭家和辛家一般,有被灭门的风险。」
「投靠二公子,就目前而言,没有任何风险,且能保住家族,不必如今日一般心惊胆战。但恕我直言,二公子不似人主。」
「我认为,寻求天子的庇佑,或许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沮宗说完,一旁的审荣微微点头,但眼中带着一些忧虑,问道:「可说句大不敬的话,天子据说只是傀儡……能庇佑我等吗?」
话音落下,甄氏的一位族老立马驳斥:「此言大谬!骠骑将军吕布对天子忠心耿耿,有数万大军驻扎在徐州和扬州。谁敢不尊天子,必被骠骑将军踏平。二公子并无名望也无兵马,岂敢不尊天子?」
甄氏族老的话,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
与吕布比其他,袁熙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众人又陷入了思考和权衡当中,一边想办法解救袁绍脱困,一边想寻求天子的庇佑。
亦或者二者同时进行。
但却无一人想着投靠袁熙。
沮宗对荀谌拱了拱手,说道:「不知友若可有办法面见天子,替我等请求天子的庇佑?」
在众人的注视下,荀谌说道:「明日一早,我便入宫求见天子,但我不知道天子是否会见我。」
在座之人,除了他之外,再无任何人有资格面见天子。
于是众人又是说了一番好话。
如今邺城封城,袁绍未能露面掌权之前,他们的希望只能放在天子身上。
荀谌观察着众人的态度,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道:「冀州多个世家大族来投,不知这份礼物陛下是否会满意?」
自从袁熙杀弟囚父的消息传出来,荀谌就已经开始盘算和分析。
袁绍只要不死,袁熙便永远无法掌权。
若袁绍死了,单纯依靠袁熙的个人声望,完全撑不起偌大的基业。
这次事变之后,无论结局如何,他都不看好袁绍父子两。
相反只要天子能抓住机会,便能重新掌权。
而他,心中就有数种方式助天子龙腾九天。
袁绍已是冢中枯骨,他要做雪中送炭的从龙之臣。
还有9000字,我润色修改完后一口气上传。大约23点左右。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