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页(1 / 1)

加入书签

('

待出了府门,上了轿子,俞士悦的脸色便瞬间平静下来。

既没有刚刚宠辱不惊的笑容,也没有不悦或者不满,所余只有冷静。

身居高位者,最忌意气用事!

俞士悦明白这一点,他相信陈镒也明白这一点。

对于他们来说,有些事情可以直接说,但是有些事情,却需要借情绪来表达。

如果不能脱离情绪本身,从第三方的冷静视角来看待问题,那么这么多年的仕宦生涯,也就白费了。

就如刚才一样,陈镒固然脾气不好,素以敢言而闻名,但却并不是一言不合,就对人恶言相向之辈。

他这么说,是因为俞士悦提的问题,他都不能回答!

刚刚的时候,俞士悦以阻塞言路为理由,加以试探,陈镒的反应,其实很有意思。

一方面,他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没有说明自己弹压御史参劾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他似乎有些,有恃无恐。

回忆起他当时的口气,除了淡淡的不满,俞士悦还品出一丝嘲弄。

他并不怕俞士悦去弹劾他,也不怕俞士悦去掺和太子那档子事,相反的,他似乎隐隐有些期待。

至于期待什么?那当然是,期待俞士悦碰个满鼻子灰。

那么,情况其实就很清晰了。

明知科道官员不可能长久压制,明知有可能会被诟病他阻塞言路,陈镒还是敢做,还是要做。

那是因为,真正压着那些御史的,并不是陈镒自己,而是……天子!

所以,陈镒对这些问题,避而不答,以生气来掩饰他转移话题的本质,同时,他也丝毫都不怕,有人去告状。

因为他十分清楚,如果有人拿这件事情给他使绊子,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得出了这个结论,俞士悦便觉得不虚此行。

但是,也仅止于此了,他最想知道的问题,陈镒哪怕是情绪上的信息,也不肯提供分毫。

那就是,天子究竟有什么用意?

俞士悦绝不相信,天子挥出这么大的手笔,仅仅就只是为了让群臣的目光,从外朝移到慈宁宫这么简单。

说白了,圣母毕竟是圣母,宫中的皇太后。

群臣不满,弹劾,除了过过嘴瘾,又有何用?又不能冲进宫去把太后绑了。

所以,俞士悦只能猜,这个症结,十有八九,最终要归于太子的身上。

压制言官,是因为时机不到,也是为了酝酿舆论。

那么,天子在等的契机是什么?

俞士悦的眉头紧锁,忽又舒展开来。

无论是什么,总之,不会太久了。

科道言官,纵使经历了京察的打击,也不是可以人人摆弄的工具,他们被压制了这么久,一旦发声,必是惊涛骇浪。

那么,在这场必然会震动朝野的风波当中,自己又该做些什么呢?

明哲保身?

还是……

第504章 宣府城外

随着太上皇驻跸大同城的消息传出来,朝野上下几乎都松了一口气。

这一次,也先终于没有耍什么花招,无论如何,只要太上皇到了大同,那就算安全有了保障,回到京城,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与此同时,从京城到边境的各个衙门,都在为太上皇归程做着或多或少的准备。

宣府城。

作为太上皇驻跸的第二站,同样也是边境重镇之一,自然也是早就接到了消息。

这日一大早,宣府总兵大同伯陶瑾,副总兵朱谦,杨信,陕西巡抚耿九畴,早早的便带领着大臣在城外迎候。

与他们一同过来的,还有朝廷派遣到宣府迎接太上皇的大理寺卿杜宁。

这一次迎归太上皇,天子既然要办的隆重,那么自然不可能局限于京城的迎接仪式,而是方方面面,从上到下都要隆重。

所以,朝廷在宣府,特意派遣了仅次于七卿重臣的大理寺卿前来迎候,不可谓不重视。

但是,细细观察所有人的神色,便可看出,无论是陶瑾,朱谦这样的武将,还是耿九畴这样的文臣,神思都有些不属,他们的目光,都时不时的落在,站在杜宁旁边的那位,身着蟒衣,面白无须的中年宦官身上。

舒良!

天子的亲信宦官,执掌东厂的大垱,亲自赶到了宣府,接手了太上皇在宣府的护卫职责。

这件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以至于所有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要知道,按照朝廷发出的公文,这件差事,原本该由锦衣卫的一名指挥佥事来负责,这名佥事早早的和杜宁一同到了宣府,和陶瑾等人几经商讨,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

但是如今,就在太上皇即将到达宣府的前一日,东厂提督太监舒良风尘仆仆的赶来,全权接手了护卫职责。

这种突然而强势的态度,怎能不引发各种揣测?

然而舒良手持圣谕,只要他没有太过出格的举动,任何的揣测,都只能憋回肚子里。

当然,这并不妨碍在场的官员们心里涌出各种想法。

对于这种或明或暗的注视和隐隐约约的敌意,舒良却依旧八风不动的站在杜宁旁边,面上带着万年不变但让人一看就知道只是客套的笑容。

远处烟尘腾起,一队绵延长达近一里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朝着宣府城而来。

这是太上皇的圣驾!

使团去瓦剌谈判,当然是带了迎接太上皇所用的御物,但是,毕竟那是瓦剌的地盘,不宜太过招摇。

何况,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尽快将太上皇带回来,自然是轻车简从,越简单越好,所有耽误行进速度的仪驾御物,统统都没有带。

但是,到了大同之后,他们就不必再担心也先反悔,派兵追击,所以,该有的仪仗自然也全都配齐了。

和刚到大同城时相比,这支队伍扩张了三倍不止。

与此同时,宣府城外也没有大同城时的戒备森严,官军依旧在两翼排开,但是并没有延展多远,相对的,为了迎接太上皇,宣府周围各个关隘的大小将领,也都赶了过来。

因此,声势反而比大同时要浩大一些。

“臣等,恭迎太上皇陛下驾临。”

随着车驾在宣府城外缓缓停下,在陶瑾和杜宁的带领之下,群臣俯首,官军屈膝,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四面八方,久久不散。

“平身。”

华贵的马车帘子被掀开,朱祁镇的身影稳坐其中,气度明显比在大同城前要沉稳的多。

和所有人一样,朱祁镇只淡淡的扫了一眼下头跪着的人,眼神便定在了看似谦恭的舒良身上。

没别的原因,实在是舒良的这一身蟒衣有些扎眼。

要知道,蟒衣属于赐服,一般的大臣,勋贵虽然也会得赐,但是都会恭敬的供奉在府中,轻易并不会穿出来。

只有宫中的内宦,才会肆无忌惮的穿着这等赐服出来招摇。

倒不是说他们嚣张跋扈,而是因为,内宦是天子家奴,但凡能够出宫且能够获得赐服的,基本都是天子的亲信,而且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是在贯彻天子的意志。

换句话说,他们踏出宫门,就代表着皇权的延伸,之所以要常常穿着蟒衣,除了有炫耀的心思外,更多的,是表明自己为天子亲信的身份,做起事情来更加方便。

这段日子,朱祁镇断断续续的,也打探了一些消息,对于宫中如今掌权的内宦,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对不上号就是了。

不过无妨,在朱祁镇的眼中,无论什么内宦,都是皇家奴婢。

所以,他没有多想,直接便问道。

“杜卿身边之人,姓甚名谁,朕为何在宫中不曾见过你?”

舒良略略抬起了头,脸上依旧是公式化的笑容,但是神色却十分恭顺,道。

“回太上皇,内臣舒良,蒙陛下信重,如今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领东厂的差事,此次奉圣谕前来,负责太上皇在宣府的一应护卫安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