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页(1 / 1)

加入书签

('

“呵呵……”

张异不置可否,只是笑了一下,这笑声让朱元璋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不过张异话锋一转,开始讲给老孟处理身后事的情况。

老朱眉头微皱,他没想到自己为了罚常家和胡惟庸,居然差点给这母女带去灭顶之灾?

朱标听闻李氏母女的遭遇,义愤填膺。

“这些人欺人太甚,那些银子明明是赏赐给李氏母女的……”

“黄家哥哥终究还是年轻了……”

张异和朱元璋对视一眼,呵呵笑起来。

“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则的理解,还是太过稚嫩!

也是我平时惯着他,不接地气了……”

朱元璋和张异你一言,我一语,朱标被二人品头论足,登时闹了个大红脸。

老朱教训他也就算了,张异也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朱标可难受极了。

“自古皇权不下县,这朝廷的政令下到县城,再往下就已经不归皇帝管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族老和乡绅,就是华夏社会底层的无冕之王。”

张异好心给朱标解释了几句,可他那句“无冕之王”却刺激到了朱元璋。

无冕之王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时代的词语。

可并不妨碍朱元璋从字面上理解他的意思。

宗族社会,在华夏人看来是如呼吸一般很平常的存在。

所谓家国家国,这个家,未必只是个人的小家,还包括了家族这个概念。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宗族的约束。

族老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决定着宗族里的财产分配。

家族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对抗外人。

可是如果需要的话,个人的利益也要让渡给家族。

老孟死了,没有留下男丁,孤儿寡母的她们在孟家人眼里,早就没有了价值。

如果族里人良心过得去,或者他有男丁的话……

李氏母子可能还会在宗族的照顾下能将梦瑶养大成人。

可是如果像孟家人那样,别说照顾,老孟留下来的房子和他租的田,都会被宗族抢走。

更甚者,李氏这个美人,本身都有危险……

“你对这套宗社会的规则不满?”

朱元璋隐约感觉到了张异的情绪,张异轻轻点头:

“确实有些不爽,不过贫道也明白,这是社会的基石,暂时还改不了!

始皇帝做不到的事,暂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皇权不下县的问题,又不是现在才有……”

张异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这个问题别说明清,就是民国时期,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件事。

只有那个擅长群众工作的政权起来,基层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才真正有效管理起来。

张异虽然对这套制度不满,却也不会轻易想着去改变。

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始终有一股力量游离在皇权之外,历代皇帝也不是没有想过去解决这件事。

从郡县制开始,始皇帝就曾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县城以下的行政单位,分别以三老、啬夫、五老、里典等职位去控制基层,以法家治国的大秦,依然承受不住那庞大的治理成本。

所以后世的朝代也学乖了,在权衡利弊之下,方有了如今的局面。

其实说白了,还是生产力不够,农耕社会的中央基本很难控制好地方。

但宫里那位,就是这数百年来,又一个不信邪的人。

张异估摸着,皇帝纵容海盗案扩大化,削弱地方乡绅的权力,也有这层意思。

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皇权进一步集中,君王的目光逐渐下放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但这一切,与他无关。

他觉得无所谓的事,其实正好是朱元璋心中一块心病。

张异不经意的话,却是提醒了他。

“这宗法社会,有弊?”

“当然有弊,以宗族构建成的社会底层,知家法而不知国法。

譬如朝廷外边闹得沸沸扬扬的海盗案,为什么沿海之地,士绅能掌控如此大的权利,甚至可以扮演海盗,屠戮华夏自己的百姓?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在许多百姓眼中,家国并不重要,这世间谁当皇帝,他们不知道。

因为皇帝从来不曾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不知国法,也不知君威,

与他们的生活更为息息相关的,是乡里的士绅,是族里的长老!

那些人才是他们心里的天!”

老朱眉头深锁,张异的话对不对,对……

他比任何人更明白社会的底层是如何运转的,他以前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有什么不对,可当了皇帝之后,他又隐约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对,却找不清楚根源。

张异的话并不深奥,却刚好能帮他梳理自己心中的疑惑。

“士绅们获得基层的控制权,就等于拥有了跟朝廷谈判的能力,他们中的某些人,将势力延伸出去的时候,

就会形成地方豪强,进而成为门阀……

虽然门阀已经式微,但这种权力形成的根基并没有变。

相反,没有一个名为门阀的东西,地方上的乡绅看起来更加无害。

可是他们的影响力,却一点不差!

就如海盗案中,那些官员……

他们是朝廷的官,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可面对乡里人犯国法,他们站在谁那边?”

答案很残酷,因为海盗案的杀戮,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

百姓只知家法,不知国法……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家国家国,家在国前。

说白了,百姓心中有没有国这个概念,还未必可知。

“皇帝似乎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尝试解决,可是他的努力,终究是会失败的!”

“为什么?”

二人自然而然放下手中的活,然后走到后院,张异正要去给二人泡茶,老朱一把拉住他。

张异无奈道:

“因为,在现有的生产力之下,君王无法给与百姓更多的好处,他们看得见的东西,都是乡亲赋予的!

甚至很多时候,百姓和朝廷的关系,也是对立的!

百姓反而需要抱团去对抗朝廷……

位于为什么,其实说白了,还是出在国法不可依之上……

譬如,老孟……

杀人者死,可他的死,是否有人偿命?”

朱元璋发现张异绕来绕去,又绕回老孟身上,他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张异话。

“国法庇佑百姓,百姓自然会拥护国法,可所谓的国法,一样是朱家的家法……

国法不国,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自然就不会拥护国法,信任国法……

诚然,那些利用他们的士绅,族老未必是好东西!

可反正是家天下,同样是家法,为什么他们不选择维护自己的家法?”

朱元璋脸色大变,他蓦的站起来,狠狠盯着张毅。

张异这些话十分直白,可谓是戳了他的肺管子。

从张异提出的税法改革,到海盗案,老朱已经隐约觉察到地方的问题,

可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他自己也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案。

他本以为张异能给他一些建议,可是从张异的口中说出来的话语,更为伤人。

国法不国。

只是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张异其实对朱元璋处理常茂和胡公子的方式并不满?

可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他还有什么不满?

可是,想起老孟,老朱颓然坐下。

他仔细思索张异的问题,发现如果设身处地想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国法不可依,则百姓心中无国。

皇帝换来换去,却不曾改变过他们的生活。

那些乡绅未必会更好,但只要他们比皇帝好就够了……

这也是自古以来,为什么君王必须依赖士大夫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和这些人争夺【民心】。”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