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页(1 / 1)
('
下官的意思是先顺从和后顺从,有什么区别呢……”赵景坤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落在了最后一句话为重点。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感情,只有利益,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赵景坤为他背后的家族考虑,也是人之常情的。他身居高位,最能听到风声,打听到风声,即便是真的改革了所有的家族,那也要多谋求一点利益。“这个嘛……”李逍微微一笑:“赵尚书,你这是为谁问的?”赵景坤嘿嘿一笑:“国师应当知道,是为我家大哥问的。”李逍皮笑肉不笑的道:“看来你还很是重视亲情,既然咱们同朝为官,我也就明人不说暗话,先顺从的,自然是有大量的好处,得到这些好处,说不定赵家还能发展的更大,赵尚书,你可要好好劝劝你家大哥,不要跟朝廷作对,不要跟本国师过不去,本国师可是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听完这些话,赵景坤的脸色大变,心中如惊涛拍岸,波澜起伏不止。得到这些好处,还能使得赵家更加壮大?国师说的是真是假,难道国师最终的目的,不是想方设法,消除这些地方隐患,以免影响皇权吗?而他,绝对不会想到,李逍从来没有这个想法。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八二规则,总会有一小撮人站在金字塔的顶尖,少部分的人掌握大部分的资源。这一点,很难改变,即便是未来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做到,因为人之本性使然。李逍想要改变的,是当前土地的格局,并不是灭掉这些个家族大户们。这些家族大户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他们积累的无论是人脉资源还是金钱资源,依旧是有用的。他们要失去的,就是土地资源。李逍要做的,是将他们进行了转型,从地主全部转型到了商人。封建王朝,分分合合,大部分就是因为土地的缘故。无论什么时候,粮食永远是最为重要的,掌握了粮食,就是掌握了一切。朝廷掌握了全部土地,才有绝对的话语权和统治权,这样才能运用国家这架机器,很好的管控这个国家,而不是少部分人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而朝廷只能依靠少量的土地,去压榨更多的百姓,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叛乱四起。这就是李逍的计划,让国家掌握全部的土地,至于这些商人将来即便再有钱又如何……朝廷很好拿捏的,不足为虑,别说现在的封建王朝社会,即便是未来的华夏,拿捏商人也很容易。“国师,你这话的意思是……先顺从有更多的好处?”赵景坤小声道:“你看咱们都这么熟悉了……能不能透露一下,究竟是什么东西,还能让家族更加壮大?”李逍微微一笑,也附耳小声道:“你是兵部尚书,我就跟你说,你别跟其他人说,就比如……北平织布厂的代理权……甚至是……高效性纺织机的设计图纸,开纺织厂的批文……”嘶!!!赵景坤倒吸一口凉气。难怪说是能让家族更加壮大的东西。北平的那些高科技,核心的玩意啊。那些玩意招就了盛世,国库充盈,富翁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毕竟,光靠种田,即便是有几万亩良田,也换不到多少银两,大家族除了有田地之外,还各自有产业。如果土地必定是要交出去的,早交晚交都是要交,索性不如早点交出去,换取这些好处,还真的可以壮大家族,遥遥领先于同行。“国师,此言当真?”“本国师什么时候说过假话??”“谢国师了……”赵景坤还是第一次跟李逍说谢这个字。随着电影结束散场之后,他骑着快马朝着家族奔去。显然是打算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大哥和父亲,其他官员也在旁边听到,也纷纷离去,直奔自己的家族而去。“看来,很快就要结束这一切了。”李逍万分感慨,自言自语道。来到南京已经快接近一年,终于要开花结果了。马上,很快,就要爆发。随后,就是席卷全国。接下来的时间,李逍安排了朱允炆,几个流动电影队,开始走进城镇,走进乡村,将这部记录北平人民幸福生活的电影,开始大肆播放。新的格局,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席卷大地了。未来大明的走向如何,李逍也不知道,但他能做到当下,做到眼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让大明万世不朽,永久流传,让悲剧不在重演,让华夏更加昌盛繁荣!第306章 秋收过后,全面收地!秋收过后,收割了粮食,百姓们也空闲了下来。值得高兴的是,今年没有人过来催税收了,无论是乡绅还是官府的官吏,似乎都消失了一样。这段时间也就是百姓最舒服的一段时间,这个年代没什么娱乐,白天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大树下,拿着小板凳闲聊。而到了晚上,就开始人类最原始的娱乐。这也是保证人口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今年没人来催粮,家里粮食堆得多,百姓们家家户户看着堆积的粮食,心里开心,喜笑颜开,晚上也就更卖力了。傍晚,夕阳西下,在天面染下红晕,格外的好看。自从舍区建成之后,汤家村多了一个广场,这广场就在唐汤家村舍区的门口,由青石铺垫而成。原本的千年大榕树还留着,风景别致,成了村子里闲暇之际的好去处,整个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家长里短闲聊。“你们说,今年咱们还上不上税啊?”这是村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百姓一年到头忙碌,粮食实际上是够用的,但除去朝廷的税收,那就有些捉襟见肘。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有官吏和乡绅下来通报一声,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将粮食准备好,统一上缴。然而该到了交税的时候,可却没有动静,大家又是高兴,又是忐忑,心中没有谱。“好像是有免税的政策,挂在舍区门口的牌匾上,不过不是针对咱们,而是针对将田亩上交给舍区衙门的。”一个五十多岁能识文断字的汉子说道。此人名叫傅兴业,他是这个村子里为数不多识字的人,年幼的时候家里还有些田亩,有三四十亩地,家庭还算不错。不过,农户想要翻身,是有读书这一条出路的。他年幼的时候,家里还算过得去,给他上私塾,不用他务农,开启了他的科举之路。然而,这样的小农小户,即便是有点余粮,也卷不过那些大户人家的读书人,大户人家藏书万卷,有名师指导,府试这儿一块,还能暗箱操作。最重要的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无压力,能够心无旁骛的读书,而农户读书人还有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因此,傅兴业考到了四十多岁,连府试都没考过,连个童生都不是,相对于普通的农户,也就是多识一些字。而因为他花费钱财读书,到如今,家里的田地都卖掉了,如今也只剩下了三亩地,连个婆娘都没有。一年劳作也只够自己吃喝,再就是地太多,他也没法种,自小就不做农活,专门读书,吃不了那个苦头。其实,这类人非常多,结局大多数都不太好,因为他们识文断字,还懂得一些道理,但科举当官距离他们很远。千万人挤独木桥,岂是那么容易。有见识,有学问,眼高了,就容易手地,种田就是煎熬。然而却没有中间地带。这样的人大明朝很多,但现在,这个中间地带出现了。舍区衙门无疑是给这一类有知识的人,一个谋生手段。因此,傅兴业一开始就把田地卖了,还通过了舍区衙门的测试,因为识文断字,懂得道理,成为了一名舍员。“傅兴业,你就是那个上交土地的人吧,你爹给你留下了五十亩地,被你败的只剩下三亩,现在连三亩地都要拱手被人收去。”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