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页(1 / 1)
('
这个老秀才在元朝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之后考了许多次没中进士后就放弃了,现在看到机会再次出现,打算再考一考!“还等什么,大家抓紧时间去报名吧!!”随着一个人叫唤,无数人都冲进了衙门。“我要报名!”“我也要报名!”一个个十分激动的冲到了登记人的面前。“都有份,一个一个的排队!!!”衙门的人大喊道,随后立刻张罗人前来登记。就如此,报名开始。因为人数太多。登记到了下午都没有登记完,整个县的秀才几乎都跑来了。以前那些老秀才,放弃科举的秀才,现在几乎都来了。连知县都惊动了,张罗增加人手,组织报名登记的工作。报名的秀才太多,人山人海,挤得衙门水泄不通。当真是数十年难得一见的盛举!“这明朝,要变天了啊……”人群之中,一名十五岁的年轻人喃喃道。他也默默地排在队伍当中。他于今年的乡试刚中了秀才,本来以为再过三年才能考进士,没想到刚考完秀才,这会试就无了,变成了所谓的国考。排了一整天的队伍,总算轮到他了。他大笔一挥,在登记表上写下了两个大字:于谦!就如此,随着消息传开。这国考的消息广为人知,逐渐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很多后知后觉的秀才们,也纷纷赶去衙门去登记报名。县里足足花了十天的功夫,才将所有的秀才的名字登记完。知县算了算,发现整个县里居然有五百多人报考。扬州府属于南方算得上富裕之地,因此兴读书考科举,读书人特别多。但一个县几十年累积的五百个秀才一同参考,也的确是让人惊讶。无独有偶。不止是这里如此,全国各处皆是如此。总之这次国考的举办,人数多的难以想象……很快,各地的人数就上报到了京城。养心殿当中。朱元璋又来了。坐在躺椅,看朱棣处理政务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以前是力不从心,可现在精神劲儿好,又开始参与政务。不过主要也就是提提意见,并没有干扰朱棣。现在的朱元璋看起来十分和蔼,也不骂人。此时,大殿之中还有李逍、吕震,朱高炽也在其中。“这次国考参考人数居然如此之多,全国十多万秀才报了名!!”朱棣看着手中奏报中考生的消息,惊讶的张目结舌,喃喃道:“咱大明朝何时有这么多的秀才??”此言一出,殿内的人都大吃一惊。赴京赶考的学子是有,可这次也太多了。足足达到了十万的恐怖数字。这个数字正常吗?朱元璋许多年没管理政务了,他听到这个数字也是略微吃惊的问道:“十万秀才,没有弄错吧?”礼部尚书吕震,拱手道:“回太上皇、圣上,历年的的会试的确只有一两万人参考,可今年属实特殊,此次国考公布天下之后,天下的读书人得知有两千个录取名额岗位后,纷纷报考。这其中二十万的秀才,大部分都是历年来积累下来的秀才,甚至还有前朝的老秀才。其中大部分已经科举考了几十来年了,另外还有许多已经放弃的学子,这次国考一出,又不单单考儒学,几乎所有秀才都报考了,想要碰碰运气。如此多因素累计在一起,造成了报考人数达到十万之巨,臣担心……京城无法容纳这么多考生。”话音落下。众人都沉默了,许久都没人说话。十万秀才的数量,的确令人震撼不已。“明朝居然有这么多秀才……”朱元璋率先开口打破了此刻的沉默,骂道:“咱真是没考虑到这一点,大明建朝这才差不多四十年,就已经有十万秀才了,万万没想到啊!”“每年这些秀才都要拨下大量的钱财供养,若是科举继续这样推行下去,几百年后,那秀才岂不是越来越多,达百万也是有可能的!”“若是到了那一步,大明光是秀才就有一百多万人,这些人学的儒学,不能上战场打仗,换成士兵,那些士兵还能上战场杀敌,为咱开疆拓土!”“养这些秀才有什么用,每个月咱还要给他发钱,还不如养一百万只鸡鸭,一百万只鸡鸭还能杀了吃肉。”朱元璋直接骂了一番,话糟理不糟。建国之初,为了保证广大学子们心无旁骛的学习,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他下旨出台了给学子们实物奖励的措施,根据《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奖励规格为:“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凡是考上了秀才的,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和鱼肉油盐。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福利是终身制的,即只要秀才的功名一直存在,生命没有终结,这项福利可以永远享有。但那时并没有冰箱,每天发鱼肉也不利于存放,一直让秀才们吃腌制食品也不利于健康。于是,这项福利一开始就便没有执行下去,而折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秀才们每人每月可得一两白银的廪膳费。李逍微微颔首,的确是如此,看来朱元璋醒悟过来了。明朝因为这个制度,到了明末,全国的秀才加起来一百万是没有,因为有生老病死的,但差不多有五十多万有功名在身的秀才。现在的秀才待遇的确是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完全不成问题,等于是低保户了。前提是不能成亲,还不能赡养父母,一旦成亲生了孩子,那点钱若是不考上官,全家都会饿死。不过,朱元璋之后的两百多年间,月银1两的制度一直都没有变过,后世的皇帝们完全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因此到了明朝后期,这1两银子连秀才自己吃饱饭都困难,这才有了穷秀才的称呼。虽然是穷秀才,可若是五十万个穷秀才,每人都发钱,那也不是个小数目,朝廷要花费的银两特别多,拖垮国库。“皇祖父……”朱高炽吐吐舌头道:“当初可是您定下的规矩,争取天下文人为朝廷办事……这……”“哦?”朱元璋装作不知道,抬头看天:“咱说这话吗?不会吧,应该是哪个官员提出来的,咱不小心答应了……”仔细一想,朱元璋发现这话还真是他说过的,政策也是他定下去的。但现在跟李逍一起后,思路打开了。很快就能想到这项政策对几百年后大明的影响,幡然醒悟。朱棣哈哈一笑,帮忙给台阶下:“父皇怎么可能说这话,髙炽,你一定是记错了。”朱高炽嘿嘿一笑,点头道:“孙儿的确记错了,爷爷莫怪啊。”朱元璋微微颔首,这还差不多。这时,朱棣认同道:“父皇,您说的对啊,这十万秀才每人每年,朝廷要拨下去十二两银子,十万人就是十二万两,这也不是小数目了,若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真有一百万个秀才,那就是一百二十万两银子。这一百二十万两银子拿去养兵多好,这科举取消的好,这些功名的身份,也应该通通取消。”朱元璋笑道:“没错!取消科举,逐渐取消功名,咱的确看到了好处了,首先这好处就是节省了银子。”“不止是节省了银子。”李逍笑着开口道:“太上皇,你想想啊,这帮秀才还不止这些福利呢,大头还在后面。”“大头……”朱元璋想了想,再次幡然大悟,缓缓道:“是啊……咱规定,秀才还能免差役,免赋税……”“没错,这才是大头!”李逍点头道:“这秀才的第一个特权就是免徭役,在当初太上皇您规定,家中有秀才的户籍不用服徭役。您的确是好心,希望鼓励人们去读书,推出八股文,让汉文化重新回归。因为毕竟我大明建立之初汉文化经过元朝的荼毒,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太上皇,您这一点做的特别好,其实汉人的思想,也主要出自儒家,读书人一多,咱们汉人的文化再次昌盛起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