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页(1 / 1)
('
李逍:“……”朱元璋、朱棣:“……”朱元璋骂道,“闭嘴,大人说话,小孩别猜插嘴。”说完又看向李逍,道:“不是说你的,你接着说。”李逍点点头,接着道:“二利,形成文化认同。反过来讲,就是让天下人形成了同一种认识,那就是听圣人一言。就连科举八股,也是要用圣人的口吻来说话。可天下哪里来的这么多圣人,终究是模仿,无法成为圣人。只能让他们越发的崇拜圣人,将圣人挂在口中,听圣人话。陛下既然贵为天子,不觉得天下人,应该听您的话么?是否有些本末倒置了呢?”听完,朱元璋心中又是一惊。他是希望天下人都听他的话,但做不到。只能将圣人植入读书人的心中,用圣人的话,来控制他们的思想,这说来……反而是有些本末倒置?自己反倒成了圣人的傀儡?李逍每一句话,其实暗中都是针对朱元璋的软肋。此时,朱元璋心中已经隐隐有了彻动了。李逍趁热打铁,道:“其三利是提高自身素养。读孔圣贤书的确是能提升修养,儒家五常乃是:仁、义、礼、智、信。陛下希望用这些来约束读书人每日三省吾身,忠于君主,天地君亲师,除了天地,就是君上。话虽然这么说,可几个人做到了?远的不说,咱们就说近的,这朱允炆将陛下您的假身置之不顾,快速登基,违背陛下您的意愿削藩,几个人出来阻拦了??多的都是推波助澜者,为自己利益着想者。这蓝玉朱允熥夺门宫变,百官是不是立马就为了保命拜为新皇?”听到这,朱元璋已经有些咬牙切齿了。的确如此啊,咱想用孔圣人的话来束缚这些人的忠义言行,可他们没有一个人做到。真是可恶,可恶,伤了咱的心!!!李逍大笑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说完,他一指朱高煦,道:“陛下您看,这朱高煦不喜读书,也不学孔圣人的言语,视之为糟糠。可当天下有难,第一个站出来的,却是这个不学孔孟之言的朱高煦!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话毕,朱高煦一愣,随后站了出来,拍胸脯道:“姐夫说得对,天下之大,找不出比我朱高煦还仗义的人,前几日,我还杀了狗吃肉,比那些读书人讲义气多了。”朱棣:“……”朱高煦十分的配合李逍,一唱一和的。李逍也感觉,有这么一个小舅子,还挺好……朱元璋微微一愣,随后看向朱高煦盯了许久,良久才开口道:“是啊,也就朱高煦站了出来,这说明孔圣人的话,并不能约束他们的思想。”李逍道:“没错,否则为什么天下贪官杀之不尽,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圣人所言,他们不需要太多钱财,也能生活,为什么要贪墨呢?因为人的贪欲是不断膨胀的,圣人的话也不能阻止贪欲。”朱元璋再次认可的点了点头。的确如此,入朝为官的都是读书人,他们若是真按照圣人所言,为何还要贪墨呢?李逍接着开口道:“四利是于国家安定以及政治稳固。反过来讲,这些人即便是成为了忠犬,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无用的忠犬,朝堂是稳固了,但天下不稳固。”朱元璋来了兴趣,道:“这个怎么说?”李逍道:“朝廷六部,乃是:吏、户、礼、兵、刑、工。职责各不相同,需要的才能也各不相同。但通过科举入朝的学子,却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吏部选拔人才,负责掌握文官的任免、晋升……一个只读书,不看人的学子,能做好这样的事情么?户部负责天下的鱼鳞册、房屋、征收、分配,财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算术都不懂的学子们,能算的清楚么?工部更是负责修筑官道、水利、官厂、官窑……只读圣贤书的人不会,请外来的工匠参与其中,岂不是外行管内行……”说完这些,李逍接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朝廷的官员就是殿下您掌控天下的国之利器。陛下您要忠犬不假,可也要挑选一些聪明的忠犬,能够牧羊的忠犬,而不是要蠢笨如猪的蠢狗。让这些蠢狗来帮助陛下牧民,岂不是让天下变得不稳固呢?”话音落下,殿中几人都是呆滞在原地。这些道理,大家似乎都懂一些。可远远没有李逍所言的如此透彻,通俗易懂。将国运与人才绑在一起,将牧民与牧天下与之对比。精辟!太精辟了!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道:“似乎有些道理……那第五呢?”李逍道:“第五利,给底层一丝希望,寒门可出贵子。可依臣之见,如今寒门难出贵子。能出贵子的都不是寒门。他们大多都是世家阀门、士族文人、书香世家,他们拥有的资源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不但抱成团,还和当地的士绅、地主也早已经抱成一团,早已经将真正寒门给拒之门外了。他们是地主和商人的利益代言人,不能体会民间百姓的疾苦。长期以往,朝堂都被这些人给占据了,可想而知,后果将有多么可怕,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是软弱的君主出现,威胁皇权,也不无可能!”话音落下,大殿寂静无声!第205章 寒门难出贵子!公主下跪求情!爱情升华,超越生死不渝!“你说寒门难出贵子?”最后一点,朱元璋微微皱眉,以往他都是注意到南北学子的差异太大,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朱元璋是一个愿意去求证的人,招手道:“来人,速去户部查阅,上一次科举考上进士的考生的家族,速来汇报。”“是,陛下。”外面走进一名太监,得到命令后,又立刻退了出去。啊这……要是等下一查,都是寒门子弟,那岂不是啪啪啪打脸?李逍心中有些犯嘀咕,自己的这个想法是根据上次游江南总结出来的,那些穿着青衫的学子常常能出入高级酒楼,花楼,因此李逍断定,能读书考上功名的,没有穷人。不过这都是猜想……“咱们坐着慢慢等吧。”朱元璋招呼大家都坐下来,笑着道:“都是一家人,如此紧绷干嘛,就算这李逍说错了也不要紧,他敢说,咱敢听。”“是,父皇。”朱棣使了使眼色,朱高煦立马就端着茶给朱元璋端了过去。几人坐下喝喝茶,又聊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舒缓了气氛。一个时辰后。太监端着查阅的户部奏疏走了过来,道:“禀陛下,洪武二十二年科举记载的九百三十名进士,七百六十人是士族大姓,一百三十二人是是两代无官的书香门第或名宦之后。余下三十八人,是落魄数代一直无功名的寒门士族。”话音落下。结果呼啸而出。朱元璋略显沉默,想不到还真如李逍所说。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出自士族大家,寒门难出贵子。不过还好,也算出了三十八人。朱元璋看向李逍道:“你是怎么察觉的?”李逍如实回答:“是臣这次与永安郡主游江南,发现南方学子多数有钱,因而推测的。想学好八股文,必要入学堂得名师指点,无钱根本读不起书,久而久之,功名就被大家族垄断。甚至考官出题的时候,消息灵通的家族,能推测出考官的喜好,获得先机。就比如这次的考试泄题,其中必然有利益纠葛。即便出了一些寒门子弟,但上京赶考的费用很高,想要获取费用靠功名,也只能接受当地地主阶级的资助。久而久之,这些寒门子弟也难出淤泥而不染。待这些寒门子弟考上功名,便可免税,这些地主家的田地,往往就寄挂在学子身上,从而逃税,总之于国不利。最可怕的是,这些寒门子弟即便入仕,也会因为家贫而不得不朝着朝中那些权贵圈子靠拢,往往被当枪使,根本发挥不出真才实学。”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