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0章 幸南京(七)内守备(2 / 2)

加入书签

名义上而言,“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排名第一,“南京守备太监”排名第二,南京守备勋臣排名第三。

但是,“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之所以排名第一,其实主要是占了大明中后期文官集团整体势大的便宜,并不代表他的实权乃至地位真的能排在南京三大重臣之首。

其实如果按照“礼制”来说,“南京守备勋臣”因为必须由勋贵担任,而南京勋贵按大明制度,每一位都是“超品”,理论上应该是“地位”最高的;如果不考虑礼制而考虑亲疏,那么“南京守备太监”因为是司礼监外差,是皇帝的“三千里外亲臣”,则他就应该是地位最高的。总之,无论如何不应该是“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排第一。

但刚才所说的这些毕竟本来就只是“名义上”的,那么实际上呢?这就要从南京真正的权力机关——“南京守备厅会议”说起了。

两京制不是明代特有的产物,早在西周的时候,就经营洛邑为东都;东汉则以洛阳为都城,以长安为西京;隋朝建都长安,隋炀帝又营建洛阳为东都。此后的唐、宋、元等朝也都有两京。

明之两京,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才形成的。仁宗即位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洪熙元年,仁宗头脑一热决意迁都南京,仍以应天为京师,称北京为“行在”。

不过仁宗在位不足一年,迁都南京中途夭折。宣宗即位后,他不赞成迁都,但继续维持仁宗的部分做法,仍然称北京为“行在”,而称南京为“京师”。

直到英宗即位后,才在制度层面明确了两京的关系,再次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留都。此后,两京制形成定制,直至大明灭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