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6章 经济与党争(廿九)花钱是很重要的(2 / 2)
前者不必再一一赘述,后者则可以稍加解释。为什么高务实的节流措施只动了这两条?先说前一条,也就是开藩禁,这件事本质上没有太大的现实压力,只要皇帝肯做,朝廷随时都能做,而且不会面对多少阻力。
开藩禁的阻力在哪?在于朱元璋的祖训,以及儒家的“亲亲”思想。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定下的国策,而朱元璋这样做的两大根源在于:一,亲藩拱卫中央;二,子孙开枝散叶。
拱卫中央这一条,在靖难之役后事实破产,防你都来不及呢,还指望你拱卫中央?但皇帝是要面子的,尤其是朱棣这种合法性不足的皇帝,这面子就更是必须绷住了。
因此,他虽然不得不改动老爹的“祖制”,把各地的王爷们从实权王爷变成了虚权王爷,但为了面子上绷得住,只好在经济方面给出补偿,弄出了独具大明特色的宗藩养猪制度——除了造人,什么都不准你做,但朕保证:钱给够。
后续发展前文有述,也就不表了。总之,最后结果就是宗室百万,靡费无数,而朝廷也越来越养不起了,大明财政的老大一块开支就这样白白损耗。
然而,这项制度并非不能改,只要当今圣上敢在事实上打脸成祖和宗室们的“君子协定”,那说改也就改了,宗室们能怎样吗?并不能,因为他们被当猪养了两百年,如今既无军权,也没本事,甚至都没有气魄去做什么扯旗造反的事。
更何况,高级宗室虽然日子过得很爽,但低级宗室惨到极点——朝廷给不起钱,宗室例俸拖了又拖,他们又不被允许自食其力,只能坐等饿死。以至于不少宗室故意犯罪,争取去凤阳宗室监狱吃一口安稳的牢饭,这还不惨吗?
因此高务实力推宗室改革,以朝廷需要攒钱北伐残元为借口,成功推动了开藩禁改制,最终砍掉了这一块的巨大财政空耗,算是一大节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