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9章 经济与党争(一)首辅被劾(上)(2 / 2)

加入书签

一方面是经济层面,在于中国代表了农业社会发展的巅峰;另一方面是政治层面,中国代表了中央集权制帝国组织形式的巅峰。

前者意味着,代表农业社会经济的地主阶级在力量上远强于代表商业社会经济的资产阶级;后者意味着,代表帝国旧有制度利益的统治阶级在力量上远强于代表新兴制度利益的资产阶级。

说到这儿,道理就明摆着了。

欧洲能在中国之前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因为欧洲有多先进,反而是因为欧洲在农业社会时代发展不够先进,于是就导致“封建君主及其利益集团”过于弱势,居然无法剿灭新兴的资产阶级,这才导致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把社会推进到资产阶级时代。

相反,中国这边的“封建君主及其利益集团”发展程度远高于欧洲同行,实力不能说是强大,简直是过于强大,以至于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其实力都可以轻松吊打所谓的资产阶级——也就是“雇佣劳动制”利益集团。

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你资产阶级革命怎么可能成功?可不就是伸手斩手,冒头砍头么?

你以为在大明朝就没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事情发生吗?不,有的,只不过刚刚冒头就被解决了。

举个例子,原历史上的现成案例:“万历二十九年(1601)六月,其年水灾,丝价甚昂,而‘苏(苏州)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业,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织造太监孙隆掌税事,而其参随黄建节等,擅加征税,甚至及于织户小民,‘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并趁机要机匠按匹纳税后才可发卖,以致‘百物腾贵,民不堪命。又机户牙行,广派税额,相率改业,佣工无所趁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