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1章 辅弼(廿八)绩效(2 / 2)

加入书签

之前说过,大明的军队除了独一档的禁卫军66598人,就是编制规模大概为50万的甲种军,以及编制规模大概在67.5万的乙种军。除此之外,剩余其他兵力统统归属于丙种军。

有人可能纳闷了,以上“三军”就已经超过124万之多,大明还有“其他兵力”吗?当然有的。大明在永乐年间全国理论兵力曾经高达280万,而眼下的纸面兵力也有230万以上——当然,你要讨论缺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高务实之所以要军改,其中一个方面本来就是要解决“缺额”问题,所以他才不在乎当前到底缺额有多大——不管现在缺额多大,反正将来不准缺额了。

当然,高务实也不是要让这剩下的八九十万人真的都去做脱产士兵,如果这样操作,那他这个户部尚书非得一夜白头不可,根本养不起嘛!

所以他的处理办法十分简单:照抄京营制度。换句话说,全国兵力在去掉“三军”之后,剩余的“丙种军”要全面转成“生产建设兵团”。唯一的区别只有一点:丙种军要承担“危急时刻充实乙种军兵力”的预备役任务。

这么做实际上是一边给甜头,一边提高要求。在高务实参政之前,大明的普通军户其实早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主要作战兵力基本都是各大将门的家丁军配合尚有一定战斗力的边军形成,内地的卫所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稀烂。要不是这样,几十个倭寇就敢杀到南京城下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

而现在,高务实要求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刻充实乙种军,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年多多少少要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最起码简单的军令要能听懂,简单的列阵、瞄准、开枪要有个架势,至于体能问题高务实反倒不担心,一群平时负责“建设”任务的人,体能怎么着也应该是能凑合的。

这是提高要求,那么什么是给甜头呢?勋贵们都在京城,控制京营生产建设兵团并不难,但各地卫所都转成生产建设兵团之后,他们可是控制不过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