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8章 辅弼(十六)二选一(2 / 2)

加入书签

高务实笑了笑,不知有意无意地瞥了李成梁一眼,道:“禁卫军是靠京营生产建设兵团的财力支撑,若此制度推广全国,各镇自然也是要与京营看齐,区分战兵与生产建设兵团的。就是不知道各地总兵、都司会选战兵呢,还是会选生产建设兵团呢。”

这话说得其实就有点直白了:我要把京营军改的模式推广到大明全国各镇,战兵单列出来只管训练和作战,其余军户全部编为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各自的军镇战兵供给。现在我找你们来开会,是因为你们来禁卫军前都是边军将领,你们觉得自己家族会选择执掌战兵还是生产建设兵团?

高务实这一问多少是有点强人所难,毕竟对于武将世家而言,这两样我本来都是一手控制的,怎么现在就非得二选一了呢?

然而高务实必须让他们选,必须让大明全部的武将世家都来选择一次。这就必须说到后世很多人对古代财政的一个理解误区。在很多人眼里,国家动员力等于财政收入,也就是等于税收,而军费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其实不然,这只是现代“正常国家”的情况。

这种国民向国家交钱,国家再反过来向国民购买物资、劳动、兵役的动员体系,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作为社会基础的。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缺乏货币与商品的封建社会,以信用货币为核心的现代动员体系其实并没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比较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公式是,国家动员力等于徭役加税收,再加其他财政收入。

徭役包括劳役和兵役。通俗点说,就是国民不要工资替国家免费干活、当兵。大多数封建社会的经济以“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为主,具有自给自足和季节性劳动两大特点。因此封建社会的主要国民——农民,最缺的是货币,最富裕的是时间。因此,让农民奉献时间作为主要“纳税”模式,替国家免费干活、当兵,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

古代徭役中的兵役相当于现代的“义务兵役制”,这种军事体制在“军事装备”方面的典型特征就是《木兰辞》中写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