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4章 小侯爷(五)(2 / 2)

加入书签

“河流半岛”这个词汇颇有意思,它实际上是由于湄南河在那里来了一个急转弯,于是形成了一个半岛,当地人称之为“邦南彭”。这个半岛的特点是本身面积颇大,但连接陆地的部分很“细”。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一条不宽的陆路联通着“大陆”本身。[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卫星地图看一下“北榄邦南彭水上市场”的地形。]

如此一个半岛显然极其适合陆地防御,单从防卫来讲,甚至可能比著名的“世界渴望之城”君士坦丁堡还要夸张。而且这临近入海口的湄南河也足够宽阔,至少当今世界还没有万吨海船,那也就意味着京华的任何战舰都能开进去作为水面防卫辅助。

现在可以说,在王城(内城)建好之后,哪怕定南城的外城造反,乱兵也进不去内城——除非内城的汉人士兵也造反了。

四十平方千米可不小。这么对比一下吧:后世的北京故宫(基本上是明紫禁城去掉三海)的面积为72万平方米,相当于平方千米。也就是说,这个名义上的暹罗王城、实际上的定南内城,面积有55个北京故宫那么大。

再对比一下,明北京城一开始的面积是东西宽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千三百一十米,实际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也就是35.2平方千米——比定南内城还要略小。

不过,嘉靖二十六年时,明廷决定加修北京外城。原计划四面都建外城,总长七十余里,只是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之后,因为人力、财力困难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时的矩形,发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此时的京师南外城东西宽约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约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门,东、西面各开一门,北面两门。由三条南北向街与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干道网。

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区面积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万平方米,也即62.5平方千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