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8章 剑指东瀛(卌六)张万邦的霸气(2 / 2)

加入书签

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内有中其腿及马腿,非致命所在,又不能打他死。其中他致命处而死者,不过十数人。

夫以敌数千人冲来,岂打死十余人,可使之走乎?是如今我与诸君还未出门,还未见敌,先已算输了。”

戚继光在这里指出的问题主要在哪?首先是全面火枪化的部队遇敌只能摆方阵,否则就要担心被敌军迂回打击侧翼,但这样一来能够分配到每一面的火枪数量就太少,还不敢一次性全部齐射,否则火力中断,一旦被突入——他当时在指导京营练兵,假想敌是蒙古骑兵——那就直接全军覆没了。

这个问题差不多就是高务实在火器化改革中最着重强调的“火力密度”问题。火力密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武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所发射出的弹药的数量的多少。发射的弹药数量越多,火力密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不过这里需要接着看戚继光接下来认为当时明军火器化部队火力密度严重不够的其他原因,也就是装填问题。

戚继光说,士兵在阵前大抵都是很紧张的,这时候弹丸(即他说的铅子)和枪口大小不一、歪歪斜斜,因此士兵往往装不进火药,或者装不到位,以及装入的弹丸没能扎紧,一旦枪口下垂还能顺着枪管流出来,亦或者装完之后引线又装不好,导致灭了火等等情况。

这些情况虽然说起来都是意外,但实战中其实非常常见,于是严重影响作战。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火枪手射术不佳,或者虽然击中敌人但没有命中要害等等情况,当时的纯火器化部队实战效能非常堪忧。

万历二式的出现在解决以上问题中带来了质的飞跃。它采用燧发式发火方式,直接免除了装引线(即火绳枪的火绳)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而纸壳定装药的采用又大大降低了装药的难度,极大提高了装药成功率和合格率,并且提高了装填速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