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5章 剑指东瀛(十三)态势(2 / 2)

加入书签

一直到1867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法国为了报答日本拯救了法国蚕业,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不识货的德川幕府将之送给了大名和家臣。明治维新后,这批阿拉伯马被陆续收回,作为种马,用于改良本土矮马。

经过十年左右的繁衍,到了1887年,日本马的平均身高从1米增长到1.3米,不过由于种马数量过少,大多是近亲繁殖,因此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于是日本成立了三田育种场,并制定了30年的马种改良计划。

自此之后,日本从世界各地引进各种良种马,并学习西方先进的畜牧技术。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马的平均身高已经达到1.4米,体重达到329千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准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鞑清主流的马种。尽管与欧美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日本当时与欧美并没有开战,因此影响并不大。

到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时期,彼时日本战马身高已经达到米,但是和俄国的顿河马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八匹日本马拉不动一辆炮车,但六匹顿河马却能拉着炮车健步如飞,这就是差距。

为了缩小差距,1906年时,日本的30年改良马种计划结束后,其政府又立即设立马政局,开启了第二个30年种马改良计划。

按照当时的数据,日本国内有150万匹马,选取6000匹作为种马。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轻型马包括阿拉伯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纯种马,主要用于人骑乘;中型马包括盎格鲁-诺尔曼马、海克尼马;重型马主要是法国佩尔什马。而后来在日俄战争中缴获的顿河马也成种马之一。

到了1923年,日本国内已经设立了六个马政管理区,专门负责马匹改良的监督工作,国内的马场也发展到了三个。很快,种马所就遍及全国,并且还免费给民间雌马配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