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6章 伐元(卅一)夜不收遭遇战(2 / 2)

加入书签

总体而言,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最开始便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

此名称在当时乃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特种部队,他们专门被训练成能深入敌境或敌营打探虚实的精锐侦察兵,专事特种作战。

夜不收最初的作战对象就是专门针对蒙古诸部。由于元朝末期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实力往往此消彼长。不过共同点是不管谁当老大,都会屡屡犯边,从几十几百骑的骚扰,到成千上万军队的大规模入侵,乃至瓦剌太师也先入寇这种倾国级别的战争,所以掌握第一手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夜不收的职责之紧要。

当然,由于经常身处与敌人最先发生冲突的环境,风险也是极大,若事有不谐,往往是第一批被捉和被杀的对象。所以,朝廷和边关将领给夜不收的待遇相当优厚,如若被杀或受伤,抚恤十分丰厚,这也与其从事的高风险作业是成正比的。

对此,《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九》中有记述:“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瞭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

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来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将郭登开门迎接。郭登一边虚与委蛇,一边则暗中组织营救方案,而其所考虑使用的力量正是夜不收。

英宗来到城下当晚,“夜不收”就成功渗透进了瓦剌营地的核心,并联络上了代英宗传达信息的袁彬,欲当夜就将英宗带回城中。没料到的是英宗怕死,不敢跟着走,只能作罢。

具体情况也有记载,即当地夜不收杨总旗密告袁彬道:今夜有五个夜不收来,密请爷爷石佛寺去,待他寻不见时,便乘间入城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