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9章 火中取栗(十八)大量(2 / 2)
后来高务实出兵就更麻烦,他是靠着引蛇出洞加栽赃,然后又只用私兵加土司狼兵完成的征服,全程没用一个大明的经制之军。这个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避开朱元璋这个“不征之国”的设定。
“不征之国”这个设定和朱元璋某些其他安排类似,犯了“目光静止”的错。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在世当时,不去攻打这些国家的理由是充分的。问题在于当时的情况到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可能不发生改变,但朱元璋根本不考虑这些可能出现的改变,直接一道祖制丢下来就禁止了,于是朱家的子孙后代们即便能力上可以征伐也只能干瞪眼。
洪武时期,大明朝廷的主要精力在于恢复生产,维护好内部统治,再加上当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仍旧是北方的蒙古部落,这些“不征之国”实际上原本就没精力去征。
《皇明祖训》修成颁行之后,太祖朱元璋要求后嗣帝王都要严格照准执行,实际上还是有些担心开疆拓土的诱惑导致后嗣帝王们忽视了北方的威胁,去打那些僻在一隅的小国。朱元璋大概认为这是浪费民力的愚行,因此一禁了之。
洪武四年,朱元璋在上谕中说道:“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輙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以上就是朱元璋对于设定“不征之国”的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打起来不方便,打下来又没用。”所以不打,合情合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