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8章 靴子落地(中)(2 / 2)

加入书签

换句话说,朝廷在制度上有严重的问题,所以高务实选择改制。

改制针对的是当前,他也是依靠皇帝、朝廷对于当前局面的不满意,才得以顺利推进那些改制。然而光面对当前而不面向未来,这样的改制归根结底只是在“末”上面动脑筋,而非涉及于“本”。

这个“本”是什么?换句话说,未来是什么?对于此时被后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大明而言,当然是工业化。

何谓工业化?不是说他派人开了不少矿,建起了在当前算得上先进的铁厂、船厂之类就算工业化了,那太肤浅太肤浅。

工业化的本质上是建立规模化的市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产业生态。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生态”二字,也就是说这些产业需要成体系,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体。

但是,建立规模化的市场,在后世来说,那需要进行昂贵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铁路、公路来降低物流成本。这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而且收益不高,所以这些都不是私人资本愿意干的事。

以高务实的京华这样强大的财力,修一个定南城都差点要勒紧裤腰带,指望他去修这个时代的高速公路那不是要了老命?

至于铁路,眼下连蒸汽机都没有,钢铁产能也达不到那个地步,根本就是基础产业不过关,现在自然提都不必提。所以此时京华的对外扩张、据点建设全都是依托海港来进行,就是这个原因——高务实付不起这样巨大的“沉没成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