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南察风波(七)辽东插曲(2 / 2)
咨访的具体方式,一贯是通过访单的形式来进行,《明史》称:“访单者,吏部当察时,咨公论以定贤否,廷臣因得书所闻以投掌察者,事率核实,然间有因以中所恶者”。
通俗的说,访单即是一张开列了应考官员姓名的调查表,由指定的官员(多为言官)查看并填注自己所熟识或风闻的官员行实,并且反馈给吏部,以佐考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访单逐渐完备,演变为访册。故在明人的记、文、奏疏之中,常将访单、访册混用。
根据原历史上万历二十一年虽作为考功郎中但实负京察之责的赵南星在论及访册问题时所说(原文挺长,就不引用了),大概有这么些重点:
其一,访单并非明廷法定的京察产物,而是吏部为了考察方便,以及彰显京察的公正而行的权宜之计;其二、访单出现的确切时间己难查知,但可以确定在隆庆以前便已经出现;其三,访单发放伊始,接单人并不广泛,接到访单的仅止掌科、掌河南道二臣而已,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接单人群逐渐扩大;其四,访单的内容仅是对应考官员姓名的罗列;其五,访单实为访册之雏形。
至此时万历时期,访册己经成为考察中的“旧规”,故万历时期的屡次考察皆使用访册。
访册的制作需经过构思、刻板、装订三个步骤,皆由吏部委官完成,具体情况本书不做详述。
访册成型之后,便由吏部派人交送至掌吏科及掌河南道二臣。“访册系(考功)司官自送”,吏科都给事中和掌河南道御史在接到吏部送达的访册后,便分头发放访册,耗时约一两个月左右。从其进行时间来说,与言官的陈言及论劾并行不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