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页(1 / 1)
('
后来回忆起这些话语,只觉得讽刺。谁让谁失望,可真说不好。
同剧饰演女主的演员叫何晓兰,比我和冯羽大两届,也是毕业就来了杜兴咏剧团,之前一直混在实验话剧那边,这轮重啓之后,才跟大多数人一样,沖着经典的名头,可着劲儿地往主剧场挤。
她舞台经验比冯羽多两年,按道理在表演上应该更加成熟才对,可实际情况是,她被杜兴咏指导的次数比冯羽更多。而且和冯羽不一样,杜兴咏对她的指导并不是看到她就顺口说两句,他会单独留出时间来,让何晓兰去办公室找她。
原本那部戏,女主的戏份较男主就吃重,更何况我和冯羽当时傻不啦叽的以为,这无疑说明杜兴咏对她要求更严格、指导更细致、也更愿意传授她一些对于戏剧真正的见解。大多数人想得和我们都一样,觉得何晓兰这是捡了大便宜,得了杜兴咏青睐,说不定还能成他御用女主角。
只是毫无缘由的,在杜兴咏悉心指导下,何晓兰反而演得越来越不在状态了。
在台上,她总是没来由的精神恍惚,常常是冯羽说了上句,她张着一张嘴,完全忘记了下句。最初几天,不上台的时候,她喜欢和大家打成一片,一起研读剧本,想要挖出更多隐藏在本子后面的东西。可在杜兴咏频繁的指导下,她和大家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少了,每次看到人也总是低垂着头,要是有人和她打招呼叫她名字,她都会像是被吓了一跳,脸色惨白得可怕。
执行导演脾气不好,几次三番被她拖慢了进度,就趁杜兴咏不在的时候将她痛骂了一顿。从场地租金到人工工资,几乎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她一个人头上。冯羽和我转述的话是,虽然他也不理解为什麽何晓兰会演得越来越差,但他还是觉得执行导演说得太重了。
那一天,执行导演心情不好,等杜兴咏回来之后,就和他申请了提前结束,让大家各自下去找找状态。说完这个,他又点到何晓兰身上,意味不明地沖杜兴咏强调着,请他好好下去教教何晓兰。
冯羽直觉执行导演这话不对,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他不是未蔔先知的神仙,也和其他人一样,随着执行导演一声令下,就打算再和其他人沟通沟通,找找灵感。没成想刚聊了没多久,场务就来找他了。
我也是上次见面才知道,原来这个场务就是高宁。
冯羽无论在什麽环境里,都乐意帮别人一把,因而从小到大,他人缘都不错,和谁都处得来。剧场里无论是演员还是各式各样的幕后人员,都喜欢和他多聊几句。高宁比他小两岁,中专毕业之后就来了北京,一直做场务这一行。他手脚利索,人也勤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忘性稍微大了点。本来场务需要安排的事情就多,常常是他连轴转了两三天之后,清点道具的时候总会少几件。
师父在戏班子里长大,说到小时候,除去练功、挨打,基本上也剩不了什麽其他的了。对待冯羽,也一脉相承地保持了‘绝不容许小孩儿懒惰’的养育风格。综合落到冯羽身上,就具象化为了不怕髒不怕累的吃苦耐劳、敢于承担的性子,外加他天生的乐于助人,高宁最开始找不到东西,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还是他主动提出要帮他一起找。
这样次数多了,高宁遇到问题,也就下意识找冯羽帮忙。而那一次,他没找到的那件东西几乎可以说是关系到他的职业生涯,道具供应商和杜兴咏亲自签订的合同原件,原本一直被他捏在手里,不过一天忙下来,也没时间去办公室把东西放好,到了晚上,手里的合同就不翼而飞了。
他按记忆转了半个多小时,依旧一无所获,正好碰上冯羽提前结束排练,就拉着人和他一起用最笨的法子,盯着监控一点一点儿找。
谁都没想到,和往日毫无区别、平平无常的下午,这一看,就彻底扭转了我们几个的人生。
第 36 章
看监控是件很需要耐心的事,冯羽和高宁两个一人守着一块显示屏,按高宁的回忆,一个一个场景看过去。因为要找杜兴咏签字的,高宁当天进进出出杜兴咏办公室次数不少,正好和他办公室隔得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摄像头,两人分配了一下,这个摄像头的内容就由冯羽来看。
高宁是在执行导演解散之后才碰上的冯羽,时间跨度差不多从,他有记忆签好合同的早上十点多一直到下午四点。冯羽开了二倍速,外加手动跳过没用的内容,等看到下午三点多的时候,高宁最后一个出现在这个摄像头里的画面,依旧是中午十二点十八,合同还被他紧紧攥在手里,没有不翼而飞。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