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页(1 / 1)
('
杨士奇说道:“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准备金与发行比,这些活动的数字了。”
何夕说道:“那么,就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将宝钞换成银票?”
何夕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惊呆了。
何夕这个想法,一直藏在心中,倒不是不信任他们。而今做大事,不能不小心。而且这些人提前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而今银行司也算是建成了。
首先,何夕自己在北京搭了一个架子,又从辽东弄来一批熟手。
整个框架是有了,最少不缺办事的人。有了具体的执行能力。如果之前的想法,仅仅是想法,而今最少已经不是空想了。
其次,南京的钱也来了。最少也不是无米之炊了。
再有,就是北京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程,已经开始了。银票已经流入北京工地上了。虽然数量并不多,甚至流淌的是辽东银票,可以说是旧票不是新票。
而大投入大工程,已经准备好了。
所以,何夕觉得银票代替宝钞的时机已经成熟,才愿意说给所有人听。
姚广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大人,银票兑换宝钞,是面值来换,还是按实际价值来换。”
何夕说道:“其实,陛下倒是想按照面值来换。但实际上?不大可能。”
姚广孝说道:“如此就简单了。什么也不用说,就是允许宝钞兑换银票。收了宝钞印银票就行了。固定死一个价格,先准备一段时间,等市面上的宝钞比较少了,然后确定一个截止日期。之后的不换了。新钞换旧钞,就是这样的。”
其实宋金元三朝玩钞票也有很多经验的。
比如换钞,都是这样来的。
都是又一定之规的。
何夕沉默片刻说道:“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杨士奇说道:“姚先生总体上说得不错。但问题就在细节上,换钞,大明有多少宝钞?我们这里有多少本金。而今六百万两本金,即便按照一比十,发六千万两的票子。能将宝钞兑换完吗?”
“这才是问题关键。”
“更重要的是,朝廷给的钱,是修建北京城的,是用来办厂子的。将六千万两全部投入其中。我们用什么做事?北京城能够凭空而起吗?”
“这才是问题关键。”
何夕说道:“对。这才是关键。”
姚广孝摇摇头说道:“这简直是变戏法,一笔钱,要填好几笔账,我不知道你准备怎么办。但是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戏份要怎么变?”
姚广孝的话,是所有人同样的想法。
反倒是何夕目光炯炯,想到了很多东西。虽然何夕还没有想到办法,但是最少明白了一件事情,说到底这还是钱的问题,算是给大明朝廷还旧账,这一笔债务已经折价太多了。
钱的问题,何夕就不怕。
何夕有的办法搞钱。
钱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何夕说道:“钱的问题,先不用考虑。先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一件事情该怎么办?需要多少本钱。再具体想该怎么做?”
姚广孝说道:“这就要说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朝廷宝钞到底发行了多少,即便按市面上的价格,到底有需要多少银子?对吧。”
何夕点点头说道:“没错。”随即何夕向一边坐着的铁铉点了一下头。
何夕既然有这个心思,自然也有这个准备。他早就给铁铉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统计大明宝钞发行的总数。这一件事情并不算难。
第六十七章 宝钞总数
铁铉点头,说道:“宝钞制度是在洪武七年确定下来,但其实在大明开国之初,已经行此策,至于洪武七年之前宝钞数量,已经不可考,开国之初,百事繁杂,很多事情上都没有章法。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洪武七年之后,之前的旧钞全部换成了新钞。这部分新钞有多少?我估计在一千万锭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需要考虑,那就是胡惟庸案。”
“或许大家忽略了一点,胡惟庸案之中,涉及了宝钞。最大的罪名是就自行印刷宝钞有一百多万锭。”
“虽然铁某相信,朝廷清正廉洁。但是这个部分也要注意。要注意的不仅仅是这个数目。还有胡惟庸案前后,大明宝钞数目几乎为之一空。很多地方上都对不上账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不敢对上账了。”
“不过有一点却可以计算,那就是宝钞产能。自从洪武七年之后,宝钞都是宝钞提举司督造的。每年的产量都是固定的,最多一年生产了七百多万锭。从洪武七年到洪武十八年,每年生产数量在五百万锭到七百万锭之间。取中间数,大抵在六千六百万锭左右。”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