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页(1 / 1)
('
“哀家听说南庆近来,一直在筹备什么西胡开发计划,而且已经开始行动了”,太后脸上也是忧愁之色:“一旦西胡被全部拿下,我大齐危矣。”
“母后说的是,可如今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战事,国库和军队都受到了严重损失,如今只能先养精蓄锐,静观其变。”
太后有些无奈的点点头:“陛下不必过分忧虑,有林若甫的帮助,我们在庆国的……”
“‘鸦’是最重要的暗桩!”小皇帝攥了攥拳头:“不要启用他去探查任何消息,也不要让任何人和他联系。”
小皇帝态度十分坚决:“他的任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万万不可因小失大。”
“只要‘鸦’能拿到那个东西,便不愁与南庆开战”,太后点点头:“何况辛夷的那边也快研制成功了。”
“这天下,终归还是战家的天下!”小皇帝咬着牙说道。
而庆国方面,李承泽觉得这两个州原属北齐,如果不切断他们和故国的联系,恐怕会出现动荡,因此想要严密戒严,加强守卫,不允许两州和北齐有任何来往。
但范闲却制止了他:“有一句话叫‘疏则通堵则盈’,如果我们一味的去阻止防范两州人民和北齐联系,高压之下恰恰会激起百姓的逆反之心。”
“可北齐毕竟是他们的故国,北齐损失两州自然也是十分不甘心,若我们不加以防范,日后两州百姓叛乱重归北齐,那该如何是好?”李承泽的担心不无道理。
范闲笑了笑:“陛下觉得,我庆国的政策制度是否优于北齐?”
“那是自然”,李承泽点点头:“无论是农业民生,还是教育科举,或者选官任仕,都要比北齐先进的多。”
“既如此,就没什么值得担心的,正常对待就是了,陛下只需明白一个道理”,范闲狡黠的眨了眨眼睛:
“如今的雍、辽二州,和原本的五路以及东夷城没有区别,都是是我庆国之领土,个中百姓,都是我庆国子民。”
一语点醒梦中人,李承泽心中了然,迅速将庆国的各项政策,在两州全面铺开,兴修学堂、减税通商、在贫困地区进行补贴救济。
这些种种,可比之前北齐治下的时候要好得多。普通百姓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家国情怀,当权者是谁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能够让自己日子过得好的,就是值得拥护的明君。
白驹过隙,一转眼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又到了初秋时节,居安殿的葡萄架上终于开始结出青青小小的果子来了,看来今年便能吃到自己种的葡萄。
居安殿里,两人喝着谢必安煮的梅子汤,聊着这段时间西胡的近况。
“克烈部族与我们最为亲密,又紧挨着雍辽两州,在齐青鸣和黎万杨的指导下,在山口平原种植作物,已经初见成效了。”范闲看着手中的报告说道。
“我记得西胡东部除了克烈部族,还有两个比较小的部族,地理条件和克烈差不多,是同一批在实验的吧。”李承泽指着地图道。
范闲点点头:“没错,在同一范围内,近两年的时间都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房屋、街道、供水系统的建设,同时我们这边也在进行持续稳定的商贸活动,一旦建成完整的城池体系,便可将这三个部族的安人定下来。”
“这是我今日收到的请愿书”,李承泽递了一封信过去:“毕力格,克烈部族的王帐,还记得君山会的察罕巴尔斯吗?毕力格是他的亲舅舅。”
“有印象,在东夷城杀诸侯国国君的那个嘛”,范闲接过信打开来看:“毕力格的意思是,王帐对我们对克烈部族的开发表示支持?”
“我也很吃惊”,李承泽蹙起眉头来:“虽然我们带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恐怕没有哪个统治者愿意让自己的部落被别人开发吧。”
范闲也皱了皱眉:“你觉得这里面有阴谋?”
“看不出来,只是觉得很出乎意料。”李承泽微微摇头说道。
“可能毕力格也想趁机发展一下吧”,范闲一直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既然暂时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倒不如先这样一步步走着看。”
“说的也有道理,总比王帐极力反对的好”,李承泽也赞同这一观点:“不过还是要抓紧时间,把西胡的经济命脉抓在手里。”
“咚,咚咚”,大殿外传来敲门声,这么可爱又有礼貌的敲门,只可能是小羲和这个小家伙儿。
“是和儿吗?进来吧。”李承泽和范闲都不由得笑了,对这个儿子他俩真是打心眼里的喜欢。
小孩子力气小,谢必安过去开了门,拉着小主子的手帮他迈过门槛,小家伙冲谢必安甜甜一笑,奶声奶气的说道:“谢谢安安。” ', ' ')
↑返回顶部↑